篮协主席谈中国篮球短板,需与国际接轨,CBA可考虑归化球员。
根据《中国新闻周刊》的报道,中国篮协主席郭振明对中国篮球的现状直言不讳,揭示出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。他的话语,如同直刺人心的一刀,让人有些无法直视。
首先,中国篮球似乎已经陷入了一种自娱自乐的境地。尽管联赛表面繁荣,球市火爆,球员身价飙升,社交媒体上流量满满,但这种表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其深层次的危机。一旦踏入国际赛场,中国篮球的攻防节奏就显得有些慢半拍,战术理念仍然停留在“拼防守、凿内线”的老旧模式中。与世界其他地方的“高速攻防+三分雨”的现代篮球相比,中国篮球仿佛处于一种脱轨的状态。
对于这种情况,篮协已经开始行动。据知情人士透露,CBA或许即将引入归化球员的制度。从2023年开始,篮协就已经在悄悄向CBA俱乐部“吹风”,鼓励每队至少签下一名归化球员。这种做法参考了日本B联赛的经验,他们计划在2027年每队注册3名外援加1名归化球员。这样的趋势下,中国篮球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。
郭振明认为,中国篮球的运动员、教练员、裁判员都处于一种“舒适区”的状态,缺乏与国际的交流和竞争,这导致他们无法跟上篮球的潮流。事实上,这种现状已经给中国篮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。在联赛中拿着顶薪的球员,却缺乏必要的竞争压力,外援的依赖使得本土球员成为了配角。在关键时刻,没有人能够站出来解决问题。青训体系的崩塌更是让年轻球员的天赋被低水平的训练所耗尽。
与此同时,裁判的“人情哨”也成为了中国篮球的一大问题。国内联赛中的宽松执法,让球员们在国际赛场上一碰就犯规,直接导致他们心态的崩盘。国际篮球的进化速度让中国篮球望尘莫及,而其他国家的篮球却通过归化政策、放开外援政策等方式,逼迫本土球员挖掘出更大的潜力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,CBA的“虚假繁荣”掩盖了真实的危机。战术理念的滞后、教练员出国学习的机会稀少、裁判员的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层出不穷。热身赛中找不到强队陪练,甚至可能被对方认为与中国的比赛纯粹是浪费时间。
为了解决这些问题,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。对外,我们需要快速而准确地实施归化政策,优先引进能够打硬仗的外线得分手。对内,我们必须打破这种“舒适区”的状态,放开外援政策,倒逼本土球员提升竞争力。青训体系需要重新构建,将有潜力的球员送到海外进行历练。同时,必须严打那些“混日子”的顶薪球员。
最重要的是,中国篮球需要与国际接轨。从裁判的尺度到战术的理念,我们都不能再关起门来自己玩。我们需要一场彻彻底底的“荒野求生”,去寻找真正的自我,去迎接真正的挑战。只有这样,中国篮球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,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。